陶山书院的概况
“……一室岑寄,图书满壁,对案默坐,競存研索,往往有会于心,辄复欣然忘食……”
这是李滉(1501〜1570)在《陶山杂咏并记》中写的文章。
李滉是朝鲜王朝时期的程朱理学代表人物,他强调潜心阅读书籍的“精读”与“熟读”尤其重要。
陶山书院全景
庆尚北道安东市的“陶山书院”分为李滉研究程朱理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陶山书堂”及其过世之后弟子们为了缅怀他的学问与美德而建设的“陶山书院”。“陶山书院”于1574年完工,没有任何色彩与装点,因此显得朴实无华的“陶山书堂”和“陇云精舍”被原封不动地留了下来,并在其后方建造了“光明室”、“典教堂”和“尚德祠”。次年即1575年,获得宣祖御赐的匾额,成为赐额书院。
位于书院中央的“典教堂”是讲堂。挂在“典教堂”房檐上的“陶山书院”御赐匾额出自著名书法家韩石峯之手。“典教堂”前方面对面地坐落着儒生宿舍“博约斋”与“弘毅斋”。
位于其上方的祠堂“尚德祠”里供奉着李滉与他的弟子赵穆。
以不对称形式建造的祭享空间与讲学空间、楼阁形式的“藏板阁”、以及只有一侧有暖炕房的非对称讲堂“典教堂”等,展现了与众不同的书院建筑风貌。
《追尊思悼世子万人疏》
试士坛
陶山书院是朝鲜王朝时期书院的学术和学派典范。陶山书院的教育主要以讨论为中心,在学术、政治和社会方面都具有很大影响力。书院里存有很多程朱理学相关古书和木刻板。据说在东西两侧的书库光明室的藏书多达907种共4338本。书院不仅是培养儒生的地方,也具有图书馆或图书出版社的功能。
不仅如此,陶山书院将地区公论的内容通过“万人疏”的方式上奏中央,而陶山书院引领的公论也被国家所接纳。可见陶山书院在程朱理学领域的地位与象征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为了纪念李滉在陶山书院的学术成就,正祖御赐“致祭”,即下令官僚送去享祀祭品与祭文,并在书院进行“科举”考试。书院前河对岸有被松树包围的“试士坛”。1792年,正祖为了纪念李滉的学问与美德,在“试士坛”新设叫做“陶山别科”的科举考试,专门选拔了当地的人才。据说当时由于应试者太多,没能按计划在陶山书院进行考试,只好把考场移到书院下面的河边。建设安东大坝时,“试士坛”被淹没,于是将筑台加高到水面上方。
2020年10月1日,陶山书院举办享祀时发生了惊人的一幕,书院历史600多年以来,首次由女性担任初献官,为先贤敬上第一杯酒。韩国书院综合保存管理团的理事长李培镕为陶山书院等9处“韩国书院”申遗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陶山书院的祭享
陶山书院从享礼前三天开始举行祭祀活动,届时儒士们会进入东、西斋行礼。他们恪守李滉指定的祭享仪礼,从而使之成为朝鲜王朝时期书院祭享的标准。
李滉重组了绍修书院的仪式顺序,确立了书院的祭享仪礼原则。
陶山书院在准备享祀祭品时,会在位于书院入口的“洌井”边大声数数边淘九次米,这种仪式叫做“淅米礼”,现在则用古井附近的自来水淘米。除此之外,焚香方式也跟其他书院不同,而是将香炉放在祭桌上焚香。
陶山书院的“享祀”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和八月举行。
尚德祠
祭享人物
李滉是安东出身,他一路引领来自中国的程朱理学在韩半岛落地生根,并进一步发展此理论。李滉的程朱理学研究及著作成为朝鲜王朝时期士林的宝贵指南。他的学说在壬辰倭乱之后传到日本,给日本儒学界也带去了深远影响。
李滉在16世纪中后期积极开展书院建设运动。他说之所以要建设书院,是因为“需要培养负责当今时代的士林”。书院培养的人是叫做“士人”的以道学理念武装的朝鲜王朝精英。可见李滉是程朱理学在这个国家生根发芽和推动书院建设方面极具象征性的人物。
祭享空间“尚德祠”里还供奉着李滉的弟子赵穆(1524〜1606),赵穆在15岁时拜李滉为师。赵穆曾任奉化县监、工曹参判,是极有学问的大学者。李滉过世后,他学老师在书堂教育学生,并潜心编撰老师的著作。
陶山书院的讲学
陶山书院的讲学主要采取讨论方式,类似大规模的论坛或研讨会,这种学习方式叫“讲会”。与程朱理学相关的多种哲学讨论非常活跃,学派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得到沉淀与升华。
《讲会录》是详细记录上述过程的资料,由此可以了解程朱理学学术殿堂——陶山书院的讲学功能。
陶山书院的交流与游息
陶山书院活跃地开展士林文学的交流与创作活动。慕名前来的士林,创作了很多极具文学素养的诗。围绕周边自然主题的作品超过3,000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滉的《陶山杂咏》。此外,由于山水风光秀丽,朝鲜朝的很多画家也相继前来。
天渊台
天光云影台
文化遗产 & 纪念物
《陶山书院图》(宝物第522号)
陶山书院的讲堂“典教堂”被指定为第210号宝物,“尚德祠”及“三门”被指定为第211号宝物。朝鲜晚期文人画家姜世晃所画的《陶山书院图》被指定为第522号宝物。
尚德祠及三门(宝物第211号)
典教堂(宝物第2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