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东书院的概况
从玄凤沿洛东江向东走,再登上戴尼山山腰上的“松鼠岭”,就能俯瞰“道东书院”。
不得不“俯瞰”的情形让我感到惶恐,我只好低着头沿着弯曲的山路往下走。 不,应该说无论是上坡路还是下坡路,通往道东书院的路始终是提起精神“向上”走的路。
道东书院全景
道东书院位于大邱达城戴尼山山脚,坐北朝着洛东江。建筑向山脊两侧延伸,能够有效防风,前方有流水,可谓是风水宝地。书院门前有一棵400多年的古银杏树,被命名为“金宏弼树”。茂密的叶子拖着蓝天,粗壮的树干足六个成人伸出双臂才能环抱建造书院的郑逑种了这棵银杏树,他怀着一颗对尊贵长辈的敬仰之情,在书院前院种植了这棵树。
“道东书院”意指“道从东来”,是为了纪念金宏弼(1454〜1504)的学识与美德而建。位于琵瑟山山脚下的“双溪书院”在丁酉再乱时被焚毁,于是金宏弼的增外孙郑逑率领一班人马在戴尼山山脚下重建了书院,并命名为“甫老洞书院”。1607年,宣祖御赐写有“道东书院”的匾额,从此成为赐额书院。
外三门“水月楼”有着以华丽丹青做装点的八角屋顶。走过水月楼就能到达又低又窄的“唤主门”,“唤主”意指“呼唤内心的主人”。 因此,在进入这扇门之前,必须要真诚地内观自己,并询问自己“内心的主人是否清醒?”。走进求学之门的古代儒生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相比“外表”更要注重“内心修养”。
居仁斋
居敬斋
“中正堂”是讲堂,位于跟成人差不多高的台基上,需要走上七个石阶。“中正堂台基”也是最能展现道东书院审美细节之处。大小与颜色都不同的石头互相咬合在一起的台基,犹如披着精美的百衲包袱皮。其上有六根由粗渐细的柱子,每一个柱子上方均用白色纸带包裹,这叫“上纸”,意味着道东书院供奉的先贤中金宏弼为“东方五贤”(金宏弼、郑汝昌、赵光祖、李彦迪、李滉)之首,所以用这种醒目的方式帮助人们一眼识别,以便即使在远处也能行礼。据说,在韩国书院中,只有道东书院有这样的白色纸带。
注重正义的“居义斋”与蕴含着仁慈之意的“居仁斋”,这两个书房分别位于东、西两侧。每到夜晚,书房里都是朗朗的读书声,一直到深夜都亮着煤油灯。“道东书院”最高的地方就是祠堂。祠堂里金宏弼位于中间,左边是郑逑的牌位。
据说一年至少要来四次才能看到完整的道东书院。每逢春天,祠堂前会盛开牡丹花;夏季的三个月里,红色的百日红等着人们的到来;秋天的时候,满目都是金黄的银杏叶;到了冬天,则能看到白雪皑皑的峡谷,忍不住会内观自己的心灵是否也像那雪花一样洁白无瑕。
道东书院的祭享
道东书院严格执行“饮福礼”。目前成为书院享礼标准的代表性书院就是道东书院。整个仪式严格按照笏记流程进行,因为所有祭官都要一一敬杯,所以也要花费大量时间。献酒的顺序也与其他书院有所不同。
尤其是在享礼结束后,祭文会在祠堂西侧围墙中间特地挖出来的方形“龛”里焚烧。其他书院则会在地上挖洞做成“龛”。
另外,祠堂的门比较低矮,要进入祭享空间就得低头,这是为了让人们心存肃穆与恭敬之心。每年的农历2月和8月会举行享祀。
祭享人物
金宏弼在二十岁时拜金宗直为师学习《小学》。据说有一天,金宗直在金宏弼的诗《读小学》中读到“小学书中悟昨非”,认为“此乃作圣根基”。金宏弼自称是“小学童子”,毕生都与小学》为伴。
金宏弼始终戴着斗笠,斗笠上挂着用莲子编织的绳。他不分昼夜地正襟危坐在房间里钻研学问。深夜,家人们一听莲子绳碰到书桌的声音,就知道他还没有就寝。在学术上,人们评价他传承了从郑梦周、吉再、金叔滋,到金宗直的韩国儒学正统。李滉称颂他是“道学第一大师”。金宏弼著有《景贤录》、《寒暄堂集》、《家范》等。1504年,在甲子士祸时被赐毒药亡故。
祠堂里一起供奉的郑逑(1543〜1620年)是金宏弼的增外孙。郑逑是17世纪韩国东南部地区礼学研究领域的代表士林,带头建设了道东书院。
道东书院的讲学
在冬天和春天会读四书五经,夏天和秋天则尽情阅读历史书或文集。金宏弼以程朱理学为基础,潜心培养学生,在程朱理学理论中他尤其强调实践伦理。人们评价他是放下“以诗文为中心的学问”,继郑梦周之后重新开创“道义学问”的学者。
中正堂
藏板阁
道东书院的交流与游息
道东学院“水月楼”的“水月”意味着“照亮冰冷河水的明月”。这轮“河上明月”照亮着道东书院儒生们的未来,而儒生们常登“水月楼”,边欣赏河景与月光,边赋诗和开展学术交流。小心地走上木制阶梯,就能感受到楼阁上尚存的儒生们持正不阿的气概与气息。
水月楼
道东书院银杏树
文化遗产 & 纪念物
刻在“中正堂”台基两处的“细虎”,前院里眼神犀利、紧贴地面的“石龟”,耸立在台基正面的四个“龙头”,通往祠堂的石阶上的“莲花纹”等,书院随处都有非常独特的雕刻。尤其是以石、泥、瓦筑成的坚固的“道东书院围墙”,与“中正堂”、“祠堂”一道被指定为宝物(第350号)。
中正堂·祠宇围墙(宝物第3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