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处书院的故事

载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九处韩国书院详介

成为士林讨论平台的安东屏山书院 (史记第260号)

力念善事, 力行善事。

语音导览 (아래 목록을 클릭하시면, 해당 부분의 语音导览을 들으실 수 있습니다.)

  • 개요(0:00)
  • 제향(3:48)
  • 강학(5:31)
  • 교류 및 유식(6:34)
  • 문화재 & 기념물(7:18)

书院的主要功能

  • 概况
  • 祭享
  • 讲学
  • 畅谈交流与游息
  • 文化遗产 & 纪念物

屏山书院的概况

力念善事, 力行善事。

屏山书院全景

这是出自柳成龙(1542〜1607)的诗句,虽然简短明了,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

柳成龙将位于丰山邑的“丰岳书堂”迁至目前的“屏山书院”位置。柳成龙去世后,当地的儒林在丰岳书堂建设了“尊德祠”,由此变成了书院。四年后,取书院前方河对岸的屏风状山名,命名为“屏山书院”。1863年,哲宗御赐写有“屏山书院”的匾额,从此成为赐额书院。
  • 尊德祠

  • 立教堂

  • 晚对楼

屏山书院是韩国书院的功能从“教育”扩展到“讨论平台”的代表案例,它也是韩国最初数千名志同道合的人共同上奏的书院,可见他们对地区悬案非常积极地集思广益和努力调整,收藏在屏山书院里的各种古代文献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穿过红彤彤的百日红树荫走进外三门“复礼门”,就能看到屏山书院的标志性建筑“晚对楼”。站在视野开阔的楼阁,就能看到呈现洛东江畔一望无垠的沙滩与河对岸屏山风光的七幅屏风。据说,“晚对”这两个字摘自唐朝诗人杜甫的“翠屏宜晚对”。果不其然,傍晚时分登上“晚对楼”,遥望河对岸的“屏山”全景,会深深陶醉于山脚下河面上的瑰丽晚霞。屏山书院虽然有些单调,但极具品位,而且与大自然和谐相融。它很好地呈现建筑物与大自然的完美融合,从而让人感悟到是一处“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之空间”的典范。
  • 静虚斋

  • 藏板阁

书院的前院有意味着“秉承教诲”的“入教堂”,这里留存着不断鼓励自己的同时又懂得节制的古代儒生的浩然之气。宿舍“动直斋”和“静虚斋”分别在东西侧相对而坐。保存印书用木板与书籍的“藏板阁”位于“入教堂”的左后方,之所以与其他建筑保持距离,是为了防止火灾蔓延。其后方是祠堂“尊德祠”,将祠堂建在讲学堂东后侧是退溪学派书院的一大特点。 屏山书院的“追思先贤的学识与美德的祭享空间”、“探索世界原理和读书讨论的讲学空间”、“在大自然的变化中得到启发的游息空间”,这所有空间都充满了程朱理学的“正善”全人教育理念。

屏山书院是世界遗产双冠王,既被列入“韩国历史村:河回与良洞”(2010年),也被列入“韩国书院”(2019年)。

屏山书院的祭享

祠堂正中央供奉有柳成龙的灵牌,其侧面供奉着他的儿子柳袗的灵牌。屏山书院在“饮福礼”之前有“检查本次活动中是否发生失误及礼数不周的情况”的环节。当年轻执事说“开始祭祀公论”,后问“本次祭享是否有做得不周全的地方?”,结束公论后时宣布“到此结束祭祀公论”,可见自始至终都竭尽全力。每年农历3月和9月举行享祀。
  • 尊德祠

  • 尊德祠内部

  • 内三门

祭享人物

柳成龙是李滉的弟子,从二十四岁就踏入官场,壬辰倭乱时担任负责行政与军事的领议政。著有《惩毖录》、《军门腾录》等多部作品。柳成龙是李舜臣的朋友兼支持者。晚年回到家乡河回村,以道学、写作、书法和美德闻名远扬,并潜心钻研学问和培养后生。柳袗是朝鲜中期的文臣和学者,是柳成龙的第三个儿子。壬辰倭乱之后开始向父亲柳成龙学习知识,并在二十九岁时通过了司马试。人们评价柳袗“不愧是柳成龙之子”,活得正直又清廉。柳袗著有《修岩集》。

屏山书院的讲学

自17世纪中叶以来,大多数书院相比“讲学”更注重“祭享”。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中,屏山书院仍然固守讲学传统至18世纪后期。根据一些记录,在为期四天的时间里共有107人以“通读”的形式学习和讨论《大学》。另一份资料表明,年龄在18至40岁之间的学生们依次学习《大学》、《中庸》、《周书》、《诗传》、《论语》、《书传》、《心经》、《周易》、《孟子》。屏山书院注重讲学功能的传统一直延续至近代以后。1946年书院靠自己的财力成立屏山教育财团,并创设被称为“书院学校”的丰山中学与高中。
  • 立教堂

屏山书院的交流与游息

屏山书院的游息空间由“晚对楼”与站在上面看到的周边景观所构成。“晚对楼”不愧为摘自杜甫诗句命名的楼阁,空间极具诗意。登上楼阁,从南边映入眼帘的是如诗如画的“屏山”与“洛东江”。向后望去,就能一览雅静的书院全景。围坐在楼阁上游息的儒生们,与周边的秀美风光合而为一,他们边作诗唱曲边尽享游息时光。
  • 晚对楼

  • 光影池

  • 复礼门

文化遗产 & 纪念物

柳成龙既是一位学者,同时又是一名文臣。他留下了很多著作,被指定为国宝的《惩毖录》是壬辰倭乱爆发当时担任领议政的柳成龙,在战争结束后辞官回到家乡河回村记录的手抄本。这本书详细记录了壬辰倭乱前与日本的关系、战争爆发后百姓的抗争、明朝的援救等壬辰倭乱前后七年的局势,是一部极具历史价值的著作。除此之外,《乱后杂录》、《辰巳录》、《军门腾录》等也是他对壬辰倭乱时期的记录,均被指定为宝物。
  • 《惩毖录》(国宝第132号)

  • 晚对楼(宝物第2104号)

  • 柳成龙宗家文集(宝物第160号,出处:文化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