遁岩书院의 개요
地负海涵,博文约礼,瑞日和风。
遁岩书院全景
这是朝鲜中期代表儒学家金长生(1548~1631)写的诗,用12个汉字构成的这首诗,被刻在了“遁岩书院”的祠堂“崇礼祠”前的花墙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这份教诲都是“实践起来非常有难度”。
金长生生活的16~17世纪是残酷的士祸与叛乱、壬辰和丁酉年倭乱等战乱不断、生灵涂炭的混乱时期。单靠程朱理学理念,已难以重建社会纲纪与伦理道德,于是人们开始接纳“礼学”。金长生基于“礼学”的社会理念与政治哲学,对国家而言是非常切合时宜的领导力工具。
金长生在宋翼弼与李珥的门下学习程朱理学,并秉承其理念,推动了17世纪朝鲜社会的“礼学”推广。在他35岁那年,父亲金继辉去世,他按照家族流传下来的规矩行“丧礼”与“祭礼”。第二年,金长生将申义庆编撰的《丧制书》重新整理成《丧礼备要》,以便普通老百姓使用。52岁那年,他完成了《家礼集览》,该书研究了婚冠丧祭的仪礼。可见遁岩书院是礼学实践重地。
忠清南道论山市的“遁岩书院”于1634年由金长生的门徒和当地士林在距离当前位置1.5公里的“林里”首次建造。此后,在1660年,显宗御赐写有“遁岩书院”的匾额,由此成为赐额书院。“遁岩”是“林里”里一块岩石的名称。发洪水的时候水都会涨到院子里来,所以1880年迁至此处。
书院建在小山坡的偏东位置。进入正门“入德门”,就能看到东斋“举敬斋”与西斋“精义斋”以“养性堂”为中心相对而坐,“养性堂”前有宋时烈写的“遁岩书院院庭碑”。“养性斋”西侧为收藏册板与王室御赐物品的“藏板阁”。
入德门
养性堂
将礼学理论融入建筑的“凝道堂”,彻底按照金长生在礼学书《家礼集览》里画的图纸所建。象征“道停留的地方”的“凝道堂”是前五间、侧三间的结构,间隔宽,整体结构看起来非常舒服。人字房顶,两侧有能够挡风雨的导风板,其下方是眉檐。在韩国书院的讲堂中,数“凝道堂”的规模最大,这里是讨论礼学与著述活动最活跃的地方。正因为如此,遁岩书院收藏有很多木版与礼学理论书籍。
遁岩书院的祭享
遁岩书院会在举办享祀40天前召开由院长主持的掌议会议,并在会上选拔献官和执事。然后以书信方式通知被选祭官,告知相关内容,并获得当事人的同意。
开始享祀之前,用高宗在位时期王室御赐的砚台“內赐砚”磨墨,并在祭文里记录初献官的姓名。此砚台与同时获得赏赐的“玉灯盏”一同珍藏,唯有祭享时才会拿出来小心使用。
每年农历2月与8月举办享祀。
崇礼祠
享祀
祭享人物
祠堂“崇礼祠”里供奉着金长生、他的第二个儿子兼弟子金集、宋浚吉和宋时烈。
金长生一路引领17世纪朝鲜王朝时期的礼学研究,并对中央政治产生了诸多影响。金集跟父亲金长生一起完成了礼学的基本体系。宋时烈一开始跟着金长生学礼学,金长生去世后继续跟着他的儿子金集学习。宋浚吉跟着李珥与金长生学习,并通过金集的推举被孝宗擢用。
这四位学者将礼学整理得更加具体,目前被供奉在成均馆文庙。
遁岩书院的祭享
金长生主张“为了让所有人都能以自己的宅心仁厚互帮互助和患难与共,有必要具体规定每个人的行为模式”,他称此为“礼”。金长生为了更加正确地实践“礼”,潜心修整和弘扬朱熹的《家礼》,以便符合我们的生活模式。金长生是秉承李珥学风的畿湖学派(以京畿道与忠清地区为中心的程朱理学派),他更加系统地整理了“礼”,并用心培养学生。
遁岩书院的交流与游息
山仰楼
一进入遁岩书院,就能看到位于围墙正中央的“山仰楼”。这座楼阁并非像其他书院那样,是儒生们围坐在一起作诗、讨论、画画的“那个时代的游息空间”,而是于2006年重现的“现代式”建筑。
也许正因为如此,站在这座坚固的楼阁上,就能浮现活在当下的“我们”,而不是“古代士人”。左右环顾还能看到作为其中一员的“我”。被关在世俗的牢笼里艰难度过每一天的我们,纷纷扪心自问“我善良吗?我是否为邻居和社会做贡献?我爱国吗?”
文化遗产 & 纪念物
“凝道堂”被指定为第1569号宝物。金长生的礼学相关著作《丧礼备要》、《家礼辑览》、《疑礼问解》与木刻版本一同收藏于遁岩书院藏板阁。
此外,还珍藏有高宗御赐的砚台与玉灯盏。